妙法莲华经 法师功德品 第十九〖常随佛学〗(4.28 14:56) (3840)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一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常随佛学〗(4.28 14:56) (5145)
ZT 问:怎样对出家师父...? 问:如何看待网络弘法和网络学佛?〖常随佛学〗(4.28 15:39) (5213)
随喜赞叹,说点八卦新闻〖iamfisher〗(5.5 13:03) (4127)
妙法莲华经 卷六 常不轻菩萨品 第二十〖常随佛学〗(9.7 16:30) (4899)
紧跟在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之后,常不轻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足听闻威音王佛所讲广本法华〖常随佛学〗(9.7 16:35) (6078)
听闻广本法华,得是六根清净。。。〖常随佛学〗(9.7 16:39) (6256)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下) 常不轻比丘得名由来〖常随佛学〗(9.7 16:36) (5245)
![]() ![]() ![]() ![]() |
||||
![]() |
妙法莲华经 法师功德品 第十九 | ![]() |
||
![]()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http://www.suttaworld.org/gbk/sutra/kgin/kgin09/262/262-6.htm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 以无所畏心 说是法华经 汝听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胜眼 以是庄严故 其目甚清净 父母所生眼 悉见三千界 内外弥楼山 须弥及铁围 并诸余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狱 上至有顶处 其中诸众生 一切皆悉见 虽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鼓声锺声铃声。笑声语声。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法声非法声。苦声乐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天声龙声夜叉声干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净无浊秽 以此常耳闻 三千世界声 象马车牛声 锺铃螺鼓声 琴瑟箜篌声 箫笛之音声 清净好歌声 听之而不着 无数种人声 闻悉能解了 又闻诸天声 微妙之歌音 及闻男女声 童子童女声 山川嶮谷中 迦陵频伽声 命命等诸鸟 悉闻其音声 地狱众苦痛 种种楚毒声 饿鬼饥渴逼 求索饮食声 诸阿修罗等 居在大海边 自共语言时 出于大音声 如是说法者 安住于此间 遥闻是众声 而不坏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兽鸣相呼 其说法之人 于此悉闻之 其诸梵天上 光音及遍净 乃至有顶天 言语之音声 法师住于此 悉皆得闻之 一切比丘众 及诸比丘尼 若读诵经典 若为他人说 法师住于此 悉皆得闻之 复有诸菩萨 读诵于经法 若为他人说 撰集解其义 如是诸音声 悉皆得闻之 诸佛大圣尊 教化众生者 于诸大会中 演说微妙法 持此法华者 悉皆得闻之 三千大千界 内外诸音声 下至阿鼻狱 上至有顶天 皆闻其音声 而不坏耳根 其耳聪利故 悉能分别知 持是法花者 虽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闍提华香。末利华香。瞻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栴檀沈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遥闻。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并闻诸天所烧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 于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种种悉闻知 须曼那闍提 多摩罗栴檀 沈水及桂香 种种华果香 及知众生香 男子女人香 说法者远住 闻香知所在 大势转轮王 小转轮及子 群臣诸宫人 闻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宝 及地中宝藏 转轮王宝女 闻香知所在 诸人严身具 衣服及璎珞 种种所涂香 闻香知其身 诸天若行坐 游戏及神变 持是法华者 闻香悉能知 诸树华果实 及酥油香气 持经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诸山深嶮处 栴檀树花敷 众生在中者 闻香皆能知 铁围山大海 地中诸众生 持经者闻香 悉知其所在 阿修罗男女 及其诸眷属 鬪诤游戏时 闻香皆能知 旷野险隘处 师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闻香知所在 若有怀妊者 未辩其男女 无根及非人 闻香悉能知 以闻香力故 知其初怀妊 成就不成就 安乐产福子 以闻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痴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众伏藏 金银诸珍宝 铜器之所盛 闻香悉能知 种种诸璎珞 无能识其价 闻香知贵贱 出处及所在 天上诸华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质多树 闻香悉能知 天上诸宫殿 上中下差别 众宝花庄严 闻香悉能知 天园林胜殿 诸观妙法堂 在中而娱乐 闻香悉能知 诸天若听法 或受五欲时 来往行坐卧 闻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华香庄严 周旋游戏时 闻香悉能知 如是展转上 乃至于梵世 入禅出禅者 闻香悉能知 光音遍净天 乃至于有顶 初生及退没 闻香悉能知 诸比丘众等 于法常精进 若坐若经行 及读诵经法 或在林树下 专精而坐禅 持经者闻香 悉知其所在 菩萨志坚固 坐禅若读诵 或为人说法 闻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众而说法 闻香悉能知 众生在佛前 闻经皆欢喜 如法而修行 闻香悉能知 虽未得菩萨 无漏法生鼻 而是持经者 先得此鼻相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及诸龙龙女。夜叉夜叉女。干闼婆干闼婆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紧那罗紧那罗女。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眷属。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乘其宫殿俱来听法。以是菩萨善说法故。婆罗门居士国内人民。尽其形寿随侍供养。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 终不受恶味 其有所食噉 悉皆成甘露 以深净妙声 于大众说法 以诸因缘喻 引导众生心 闻者皆欢喜 设诸上供养 诸天龙夜叉 及阿修罗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来听法 是说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遍满三千界 随意即能至 大小转轮王 及千子眷属 合掌恭敬心 常来听受法 诸天龙夜叉 罗刹毘舍闍 亦以欢喜心 常乐来供养 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诸天众 常来至其所 诸佛及弟子 闻其说法音 常念而守护 或时为现身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花者 其身甚清净 如彼净琉璃 众生皆喜见 又如净明镜 悉见诸色像 菩萨于净身 皆见世所有 唯独自明了 余人所不见 三千世界中 一切诸群萌 天人阿修罗 地狱鬼畜生 如是诸色像 皆于身中现 诸天等宫殿 乃至于有顶 铁围及弥楼 摩诃弥楼山 诸大海水等 皆于身中现 诸佛及声闻 佛子菩萨等 若独若在众 说法悉皆现 虽未得无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净常体 一切于中现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 明利无秽浊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闻一偈 通达无量义 次第如法说 月四月至岁 是世界内外 一切诸众生 若天龙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种 持法花之报 一时皆悉知 十方无数佛 百福庄严相 为众生说法 悉闻能受持 思惟无量义 说法亦无量 终始不忘错 以持法华故 悉知诸法相 随义识次第 达名字语言 如所知演说 此人有所说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于众无所畏 持法花经者 意根净若斯 虽未得无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经 安住希有地 为一切众生 欢喜而爱敬 能以千万种 善巧之语言 分别而说法 持法花经故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常随佛学 2005.4.28 14:56:01 |
||||
![]() |
(10-1) 显示次数:3840(2574+1266)
![]() ![]() ![]() ![]() |
![]() |
![]() ![]() ![]() ![]() |
||||
![]()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一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 ![]() |
||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http://www2.fodian.net/zangchuan/guanglun.exe 敬礼宗喀巴大士!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一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 [科] 丁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说(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 戊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戊二 能依学者之相 戊三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戊四 依止胜利 戊五 未依过患 戊六 摄彼等义 今戊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若尔须一何等调伏?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别解脱》云:“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调所化衔。”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左忄右龙)悷马,根如悷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如是惟具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完足,尚须成就圣教功德。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善知识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 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 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亲友集》中作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如朴穷瓦云:“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又如塔乙云:“我于惹珍诸耆宿所,而作目标。”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此亦如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其中四法,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悲愍者,谓宣说法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是须犹如博朵瓦告槿哦瓦云:“黎摩子,任说几许法,我未曾受赞一善哉,以无众生非苦恼故。” 具精勤者,谓于利他勇悍刚决。远离厌患者,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苦劳。博朵瓦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向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咛敦,全无善说,虽说施愿,惟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能益。”如是若于诸所学处,不乐修行,惟赞学处所有美誉,或其功德以谋自活者,则不堪任为善知识。宛如有人赞美旃檀,谋自活命。有诸欲求妙旃檀者,而问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实无。”此全无义惟虚言故。《三摩地王经》云:“末世诸苾刍,多是无律仪,希欲求多闻,惟赞美尸罗,然不求尸罗。”于定慧解脱三种,亦如是说。次云:“如一类士夫,称扬旃檀德,谓旃檀如此,香相极可爱。次有诸余人,问如所称赞,旃檀少有耶,诸士夫此问,答彼士夫云:我是称赞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诸不勤瑜伽,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所余三种亦如是说故。如是修行解脱之尊重,乃是究竟欲乐之根本,故诸欲求依尊重者,应当了知,彼诸德相,励力寻求。具其相者,诸欲为作学人依者,亦应知此,励力具足如是德相。 由时运故,具全德者实属难得。若未获得如是师时,将如何耶?《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此说所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述大依怙说尊重相,亦复同此。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 [科]戊三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第三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自康来时,途中有一邬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善知识敦巴者,尊重鲜少,数未过五。博朵瓦与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常随佛学 2005.4.28 14:56:51 |
||||
![]() |
(10-2) 显示次数:5145(3777+1368)
![]() ![]() ![]() ![]() |
![]() |
![]() ![]() ![]() ![]() |
||||
![]() |
ZT 问:怎样对出家师父...? 问:如何看待网络弘法和网络学佛? | ![]() |
||
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问答
http://jiqun.com/dispfile.php?id=4617 问:怎样对出家师父产生坚定的信心? 答:学佛固然是要亲近善知识,但并非所有出家人都适合亲近。目前教界的问题也不少,僧人素质参差不齐,所以依止前必须谨慎选择。一旦择师之后,应对师父生起恭敬尊重之心,时常忆念师父的功德、智慧及恩情,以此坚定自己的信心。若带着凡人的眼光和习气,将拜师视为拜干爹、干妈之类。不是发心追随师父学佛修行,而是拉关系乃至说事非,那对修学是没有好处的。 问:如何看待网络弘法和网络学佛? 答:网络弘法只是采取的媒体不同,但面对的众生和问题还是一样的。今天,网络使我们看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珍贵法宝,也可以听到不同法师、不同宗派乃至不同语系佛教的开示,这种便利都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网络提供的资讯太多,许多人热衷于在网络到处闲逛、攀缘、论战。虽然看得很多,花的时间也很多,真正落实到生命实处的几乎等于零,甚至造作不少口业,殊为遗憾。若不能亲近善知识并选择一个法门深入修学,网络提供的方便,很可能会给学佛带来负面影响。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常随佛学 2005.4.28 15:39:37 |
||||
![]() |
(10-3) 显示次数:5213(4096+1117)
![]() ![]() ![]() ![]() |
![]() |
![]() ![]() ![]() ![]() |
||||
![]() |
听闻广本法华,得是六根清净。。。 | ![]() |
||
这样的六根清净,在《法师功德品》中具说。不是我们平常轻易说的“六根清净”呢。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常随佛学 2005.9.7 16:39:11 |
||||
![]() |
(10-8) 显示次数:6256(5241+1015)
![]() ![]() ![]() ![]() |
![]()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