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历史文章  »论题组1675  »展开主题组:1 2003.4.13 15:31:07 法华微信 注册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
  戒律学纲要(选录) 序 目录 (圣严法师著)
  戒律学纲要 序 目录 (圣严法师著) (选录)

        戒律学纲要

                 释圣严 著

  作者简历
  1930年生于江苏南通农村张氏
  1943年出家于南通狼山广教寺
  1975年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
  1977—1978年任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兼大觉寺住持
  1978—1987年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
  1978年起任文化大学教授,1981年起任华冈教授
  1988—1989年任东吴大学教授
  1980年创设美国纽约禅中心
  1985年创立中华佛学研究所
  1989年创建法鼓山著


    序

  佛法在印度,早由空有两大思潮的激扬,而演成大乘性相的两大派系。传来中国,到了黄金时代的隋唐,大小乘十宗的旗帜,也已很鲜明地竖立起来。各宗派的创立者虽从修证佛法的境界各自发挥其心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建立其不同的宗派。可是回到修持上来,则不归于戒律,即归于禅观或净土;而修禅观或净土行者,仍不能离开戒律,以戒律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那么,不论出家或在家佛徒,对于戒律都是一样的需要,因全部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谓:“一切众律中,戒经为最上;佛法三藏教,毗奈耶为首。”这是为佛徒的铁律,谁也不能否认的。“四十二章经”则说:“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证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有志修学佛法而於戒行有亏的,读到佛陀这些教诫的经文,不能不毛骨悚然而思有以匡正了。

  佛律虽很谨严,条文也很繁琐,但在今日真能“严净毗尼,研究律藏”的人,又有几多呢?不特束置高阁无人过问,就是能谈戒律的人也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没有勇气就不敢谈了。这原因或在戒律的性质太严肃,末世业障深重,持之不易,索性不持了,谈也无益,索性不谈了。近世佛门的大心之士,有鉴乎此种衰颓而散漫无章的情形,有发心出来提倡振兴律学,也有认为律学有重新估价的需要。根据律部中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理由,主张适宜时地环境的需求,可行者行,不可行或行不通的,不妨舍弃。其实这种思想也不始於今日,远在二千五百年前,在阿难陀和大迦叶领导的教团中,早已发生争论了。阿难在第一次结集经典后曾说:“佛将入灭时曾告我,大众若欲弃小小戒,可随意弃。”当时迦叶板起面孔反对道:“佛所未制,今不别制,佛所已制,不可少改。”据律部记载,当时还有一愚痴比丘说:“那老头(佛)去世甚好!他在世时常拿戒律约束我们,这件不许做,那件不准行,如今我们可以极自由地为所欲为了!”迦叶听了觉得痛心,也因此而发起结集律藏。

  本来戒法为四众弟子的金科玉律,应守应行,理所当然,那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所谓:“毗尼久住,正法久住”;可是在事实上,又有不然,不但在佛灭后的初期,诸大罗汉之间为了戒律的可舍与不舍问题,发生歧见,弄到教团的不协调;就是在佛陀时代,不是已有“六群比丘”及比丘尼出现了吗?难道那时毗尼不住世吗?不是正法住世时代吗?这或者由於众生的慧根深浅与向道之心有无而所使然:其慧根深而向道心坚切的,即能严持戒律;其慧根浅而向道心薄弱的,自然难得清净了。或者以戒律太严肃,条文又繁琐,使人望之生畏,感到不易坚持,或坚持亦难到底,无形中便松弛了。

  佛历二五○五年春,我在星洲方便禁足期间,在无尽灯上读到圣严法师作的《受戒学戒与持戒》及《戒律的传承与弘扬》,觉其慧解敏颖,文笔犀利,所言切中时弊,深为感动。当时曾以灯刊读者的名义略致薄敬。在那文末谈到弘一律师尝自检验,认为自己非但不够比丘的资格,也不够沙弥的资格,甚至连一个五戒满分优婆塞的资格亦不够。一个闻名持戒的律师,还不敢以满分五戒净人自居,可知戒条是如何地谨严难守了。明朝的紫柏大师,胁不著席四十余年,犹以未能持微细戒,终不敢为人授沙弥戒和比丘戒,到不得已时也只为人授五戒。莲池大师尝自称为“菩萨弟子”或“沙门”,不敢以比丘自居。藕益大师阅过律藏之后作“退戒缘起”,认为一向所受的戒不合法,没有做比丘资格,自称“菩萨沙弥”,太虚大师亦有“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从古今高贤的谨严处,知戒律是如何的严格,不易如法受持,但亦不能因持得不够圆满就不持,应量力求受,不逾绳墨,才不负弘扬戒律者的用心!

  自来在佛门中提倡戒律的人,以上座硕德为多,青年人来谈戒律的倒不多见。今作者圣严法师,年轻志高,学富力强,从研究戒律而弘扬戒律,欲以戒律精神振兴佛教,这不能不使人敬佩!他曾说过,写作本书是受了藕益大师与弘一大师的影响很多,但没有全部走他们的路线,甚至也没有全部站在南山宗的立场。可知他对戒律,是另有新的看法。看他的志趣,似走在弘一律师与太虚大师之间,而更接近后者的意趣。在生活上著重戒律的根本精神,不拘滞於条文的呆板死守,在思想上接通佛陀的根本教义,活用於时代的文化领域。这意趣正是时代的产物,把它尽量表达出来,培养佛教的时代精神,使每一个怀有整理僧制职志的新时代佛教青年,思想都能够走向这一路线,汇成一条佛教新时代的文化洪流,那么一切佛教的垃圾就不怕冲不开。他对晚近的教内同道,还曾慨然的说:“若标榜持戒,便成了孤独古怪;若标榜学教,便成了放浪形骸;若标榜学禅与密,便成了神鬼模样。”这也是一针见血之论,对於患了严重麻痹症的现代佛教内部,是不无晨钟暮鼓的作用。他对佛教现状既有如此深的了解与抱负,自然对振兴律学另有最应时的立场与看法,而写出来成为文字,自然也不同凡响了。

  作者再次来书问序于我,并提示本书的宗要是:“为了实际的要求,本书的内容既是通俗性的,也是研究性的,尤其是实用性的。所以除了具足戒及式叉戒之外,其余各戒均录有受戒仪轨,并且尽量介绍最切实、最简明、最能适应於普遍要求的受戒仪轨。至於介绍各戒的性质、意义、渊源、作用以及为何受戒、如何受戒、受戒之后又如何,那自是本书应负的责任了。所以读了本书之后,对於戒律当可得到一个具体的印象。”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本书的内容与价值。全书约有十九万字,把七众弟子各别的戒法描绘出来,虽然有他自己的见解,但每篇都是有所根据的。比如比丘比丘尼戒,是本弘一律师之意而写的,菩萨戒是综合“璎珞”、“梵网”、“瑜伽”、“持地”等经,及“梵网”、“瑜伽”各名家注疏的重要内容而写的。我还认为本书的好处是引经据典,把七众弟子的戒法,作简明而有系统的叙述,使读者得到不少的便利和切合实用。时丁末世,人性疏懒,已很少有人能向大藏经中去翻阅长篇累牍的众多律部,因此身为七众弟子的很多,真能了解七众律仪皮毛的已很少,更谈不到去作深刻的研究分析与叙述。那么本书正适合现时的七众佛徒的需要,固能人手一篇,时加玩味,便知道自己学佛所应作的是些什么事,同时也不负写作者的一番美意。在律制松弛,佛法衰颓的今日,律学已成了冷门的学问,少人问津;而作者既专志攻修,又勤於写作,所写的又是热情奔放,审理明晰,文笔通畅,适合一般口味的文章,求之於现代青年法师,真是异军突起,希有难得。

  作者又曾在来信中,慨叹自己不够资格来谈戒律,来写戒律;就是我,更不敢也不配为这部神圣的律书作序,所以延搁到一年多也不想动笔。但感於作者的智慧与热诚,屡屡来函说明他写本书一气呵成,不曾间断,完全因第一篇绪论发表在灯刊得到我的鼓励所致,因此使我对本书的完成,虽没有居功之心,却有欢喜之情,不能不写这一篇不像样的序文,来作随喜功德的赞叹了!

        佛纪二五○八年十月三十日竺摩写於木兵城正慧讲堂



    自 序

  我能够再度出家,是在重重的困难之下达成的,这要感激我现在的剃度恩师东公老人,他全心全力地帮助了我,也成就了我;而我能在从军十年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出家身分的恢复,这要感激南亭长老,他自始至终地爱护著我,也鼓励著我。

  正因为深深地感到,这一出家因缘的难能可贵,所以立志要做一个最低限度的清净佛子;至於清净的工夫,除了学戒持戒,就没有更好的方法,因为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剂。这是我学习戒律的动机。

  本书的完成,我要感谢现居南洋的竺摩老人,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当我在南洋无尽灯上发表了本书的绪论之后,便接到他老转来的十元美金,并说将为那篇文章单印流通;接著又得到更进一步的慨诺,他说当我写成戒律学的专著之时,若无出版的能力,他愿资助印费。这是多么可贵的鼓励!於是,我就一直研究下来,也一直写了下来。

  同时,这也是我的尝试。因为,戒律是一门枯燥而又繁琐的学问,以致近世以来,成了佛教的冷门,纵然有人研究,也多不脱古气,多是照著古调再弹,致令一般的人,不得其门而入,甚至妄加批评。因此,我要试用浅显的文字,将戒律的内容,配上若干时代的观念,以比较通俗的姿态,来跟大家见面。我是试著做复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的说教。

  当然,我的目的,虽求通俗,但在尽可能不使读者厌烦的情形下,仍将戒律学上各种主要的问题,作了应作的介绍与疏导。所以,本书也徵引了各部律典及古德注疏的重要资料,并且尽量注明出处,以便读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参考;唯恐读者对於书中所引原文以及若干专有名词的隔阂不解,故也适度地采用夹注号加注说明。

  为了实际的要求,以及本书的篇幅所限,本书除了三归、五戒、八戒、十戒等篇,写得堪称详细,至於具足戒及菩萨戒,只是作了纲要性的介绍,这也就是本书书名的缘由;虽然如此,具足戒及菩萨戒,已经占了本书篇幅的五分之二以上。所以,看了本书之后,对於戒律学的知识,当可有一个具体的印象。

  本书的性质,是通俗的,是研究的,更是实用的。除了式叉摩尼戒及具足戒之外,其余各戒,本书均录有受戒的仪轨,并且是介绍最切实、最简明、最能适应於普遍要求的受戒仪轨。至於各种戒律的渊源、性质、意义、作用,以及为何要受戒?如何来受戒、受戒之后又如何、那当更是本书应负的责任了。因此,本书的对象,既是已经受了各种戒法的佛子,也是那些准备要受各种戒法的读者。

  从大体上说,本书受有藕益及弘一两位大师的很多影响,但并没有全走他们的路线,乃至也没有完全站在南山宗的立场。因为,从戒律学的本质上看,它是属於整个佛教的,它该是全体佛子共同遵守的轨范,而不仅是某一宗派的专利品。

  虽然,本书有我个人的观点,但我所谈的问题,无不力求客观,无不力求这些观点是属於读者的要求,故也敢说,本书的内容,事事都有它的根据。

  不过,由於我的学程还浅,本书的贡献,自也有限。本书的出版,如果尚有一些价值,那当归功於三宝的恩德,以及师友的鼓励;如有不良的后果,均该归咎於著者的粗疏。倘蒙指教,感激不已。

  竺摩老人抱病为本书撰序,在此致其无上的谢意。

          圣 严 佛历二五○九年元月二十五日序於朝元寺关房



目 录

  序2
  自序7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受戒学戒与持戒
  第一节 受 戒18
  第二节 学 戒20
  第三节 持 戒22
  第四节 以戒为师24

  第二章 戒律的传承与弘扬
  第一节 为什么要有戒律25
  第二节 戒律的传流27
  第三节 律部传来中国的历史31
  第四节 戒律在中国的弘扬32
  第五节 弘扬戒律的困难37
  第六节 培养学律的风气41


    第二篇 信佛学佛的开始(归依三宝)

  第一章 三宝及归依
  第一节 为何要归依三宝44
  第二节 什么是归依三宝47

  第二章 归依三宝的方法与利益
  第一节 如何归依三宝54
  第二节 归依三宝的好处60


    第三篇 人间天上的护照(五戒十善)

  第一章 五戒及其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五戒65
  第二节 五戒的内容70
  第三节 杀生戒73
  第四节 偷盗戒77
  第五节 邪淫戒80
  第六节 妄语戒83
  第七节 饮酒戒86
  第八节 五戒配三业十善88

  第二章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第一节 如何纳受五戒93
  第二节 受持五戒的功德102


    第四篇 了生脱死的门径(八关戒斋)

  第一章 八关戒斋及其内容
  第一节 绪 说106
  第二节 什么是八关戒斋107
  第三节 为何要受八关戒斋109
  第四节 八关戒斋的内容111

  第二章 六斋日及其戒斋清净
  第一节 什么是六斋日120
  第二节 怎样算是戒斋清净122

  第三章 八关戒斋的条件与受法
  第一节 唯有人类可受戒127
  第二节 犯五逆破净戒者不得戒127
  第三节 受持的时限128
  第四节 求受的方式129
  第五节 斋日的准备130
  第六节 如何纳受戒体132

  第四章 受了八关戒斋以后
  第一节 舍 戒136
  第二节 称 呼137
  第三节 功 德138
  第四节 普劝受持八关戒斋139

    第五篇 解脱之道的基础(沙弥十戒与式叉六法)

  第一章 出家与出家的目的
  第一节 何谓出家141
  第二节 出家的性质与作用143
  第三节 出家的目的145

  第二章 沙弥戒与沙弥的类别
  第一节 何谓沙弥沙弥尼147
  第二节 沙弥十戒的内容148
  第三节 沙弥的等位与类别152

  第三章 沙弥投师与沙弥出家
  第一节 何人能作沙弥之师155
  第二节 剃度沙弥的规矩158
  第三节 沙弥出家的仪式160

  第四章 沙弥受戒及其持犯威仪
  第一节 受戒的次第164
  第二节 沙弥十戒的受戒仪式165
  第三节 沙弥戒的范围与持犯170
  第四节 沙弥及沙弥尼的威仪172

  第五章 式叉摩尼的种种
  第一节 什么叫做式叉摩尼177
  第二节 式叉摩尼的年龄179
  第三节 什么是式叉摩尼法181
  第四节 悔罪法184


    第六篇 通向涅的桥梁(比丘比丘尼戒纲要)

  绪 说

  第一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
  第一节 什么叫做比丘比丘尼189
  第二节 比丘比丘尼的出现190
  第三节 中国最早的比丘与比丘尼192

  第二章 僧尼戒律的由来及种类
  第一节 戒律的由来194
  第二节 比丘及比丘尼的身分是怎么完成的197

  第三章 比丘比丘尼戒的内容及其同异
  第一节 止持与作持203
  第二节 比丘戒有多少204
  第三节 比丘戒与比丘尼戒的同异209

  第四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重要戒
  第一节 那些是重要戒215
  第二节 四弃法216
  第三节 十三僧残法219
  第四节 摩触异性戒220
  第五节 粗语戒224
  第六节 作媒戒225
  第七节 二不定法229

  第五章 羯磨法与忏悔法
  第一节 什么是羯磨法231
  第二节 羯磨法有几种232
  第三节 忏悔法235


    第七篇 三世诸佛的摇蓝(菩萨戒纲要)

  第一章 菩萨的层次与境界
  第一节 何谓菩萨245
  第二节 菩萨的阶位247
  第三节 五十二等的菩萨层次248
  第四节 阶位层次的表解254
  第五节 菩萨行当如何259

  第二章 菩萨戒的内容与分别
  第一节 何谓菩萨戒261
  第二节 菩萨戒的内容262
  第三节 菩萨戒的种类265
  第四节 菩萨戒的由来269

  第三章 菩萨戒的重戒与轻戒
  第一节 何谓重戒与轻戒273
  第二节 重戒的内容275
  第三节 轻戒的内容280

  第四章 菩萨戒的授受与条件
  第一节 最早的菩萨戒法285
  第二节 求受菩萨戒的条件288
  第三节 菩萨戒的师资问题295

  第五章 菩萨戒的秉受方法
  第一节 秉受菩萨戒的种类300
  第二节 自誓受戒法303
  第三节 依师受戒法305

  第六章 受了菩萨戒之后
  第一节 菩萨戒的持犯与得失313
  第二节 菩萨的悔过法316
  第三节 菩萨的说戒布萨319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法宝坛经

发布于:2003.3.20 0:15:49    修改于:2003.3.20 16:54:10  
wise  2003.3.20 0:15:49    来自:海南五指山  QQ:1380130  

(1675-1)  显示次数:9466(5909+3557)     查看wise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网页顶端

提示  单击主页面文件夹图标 显示本讨论组主题和全部跟随主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火凤凰心境一如??白云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