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经典阅读   »论题组:43  »上层 »主题组:3  2006.7.9 14:31:01   法华微信 注册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三·呵斥五种欲望——诃五欲〖zt〗(7.9 14:30) (8875)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四·摒弃五盖障〖zt〗(7.9 14:31) (9146)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三·呵斥五种欲望——诃五欲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三·呵斥五种欲望——诃五欲

上一页 下一页·第3页·共4页



达照法师


   诸位同学:
   上一讲我们讨论了禅修的外在条件,具备五种外缘。哪五种还能记得起来吗?第一个是持戒清净,大家观想自己是不是持戒清净?第二衣食具足,有没有?不冷也不热。第三闲居静处?在这样的修学环境里闲下了没有?第四息诸缘务,外面的事务放下了没有?没有放下的,观想自己今天不在地球上生活,外务与你全然无缘。第五近善知识。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是五缘。
   凡夫往往很容易走偏差,初步学习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环境就很难相应,所以第一个就是要具备好的环境。当然具备了这五个条件以后?我们又发现,有人就执著于这五个条件,认为外境不好就没办法修行,经常有这样的人,在家里没办法修行,一定要到庙里,到了庙里还有这个房间那个房间的执着。这样学习佛法的人,他的心停留在对外物的追求上,尽管追求的是一种安静的环境,有利于自己修行,但整个心用于对外在条件的追求,正好与禅修的宗旨相违背。所以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呵斥五种欲望》,就是禅修之前的准备工作。
   具五缘是外在的,呵五欲呢?就是要消除对外缘的追求。前面我们讲修学要具足闲居静处、持戒清净、衣食具足等外在的条件。现在又告诉大家,如果太执著外在条件,根本就上不了禅定这条道路。所以在物质条件基本能满足我们修学的前提下,接下来就要把这些外在条件从心态上呵斥掉。这样,我们的心才会更加的明朗、空灵。
   呵五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禅定,它是从世间的定力慢慢引发出出世间的定力,并使生命获得解脱不再受束缚。六根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前面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对外界的五尘叫色声香味触,互相勾结。凡夫的六根又叫六结,六种结使,结使是什么呢?就是根和尘相互缠绕,化解不开,然后让我们听从它的使唤。从无始劫以来,我们的整个生命就是被这种烦恼所驱使。从小到大,眼睛要好看的,耳朵要好听的,鼻子要好闻的,舌头要好尝的,身体要好感触的,心情要舒服的,六根一直在追逐六尘。我们的心呢,随着六根被外界的六尘所牵制,就象大象的鼻子,被铁钩钩住,驯象的人拿两个铁钩,这边钩钩那边钩钩,它只能随着铁钩转。我们这颗心就是被六尘这个钩钩住,叫根尘勾结。就象汉奸与敌人勾结一样,把自己真实的生命跟外在的六尘六贼勾结起来,由此造下了无边的罪业。所以,呵五欲就是要认识到外界的六尘对我们身心造成的伤害,假如心不被它勾结,放下它,即消灭了内在的汉奸。一颗自然的、无所求的清净心就可以变六尘——天地万物为我所用,而不是为我所有。
   我们对外在物质条件的追逐:希望拥有这个、拥有那个,事实上,我们拥有了财富、名声、地位的同时,恰好被它们所牵制。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极为自由、幸福的生命状态,但被自己剥削了,因为对外界的贪求,生命自由的力量受到限制、甚至消失。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比喻:如果我们对外界的要求是百分之百,自身的力量就会削弱到百分之零。要求降低到百分之五十,生命自由的力量就增加百分之五十,降低到百分之零,生命将会呈现绝对的自由。在座的多数人已成家,如果丈夫对妻子要求是百分之百,恐怕天下没有一个好妻子,人无完人嘛,妻子做到百分之九十九他还不满意,这妻子还能做好?再比如,丈夫对妻子的要求:做的及格就好了,可她连及格都不够,五十八分,丈夫就会不高兴,六十二分呢,丈夫就会感恩,要求不一样啊。我们对外界的要求与心的满足是成反比的:丈夫出门只要求妻子看好家门,结果她不但看好家门还帮丈夫煮好饭了,没让煮饭居然煮了饭,丈夫很高兴。大家现在可以观想,我对外界——我的同事、同学、朋友、亲属没有任何要求,这个时候是什么心态?宁静、满足,它不可能有别的状态,因为你对外界的要求已降低到零。这并不消极,而是客观、积极的处世态度。外界能给予多少,我们就接受多少,世界的一切无非如此。包括我们这个学习班,如果你对它的要求降低到零,那么你来到这里,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是生命最完美的感受。如果你要求偏高,希望能在这里开悟,结果将会使你很失望。
   所以呵斥五欲就是告诉我们,生命想获得自由,必需要放弃对外界一切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要求,放下一切的状态,就是生命最稳定、最真实的状态。所谓真实,就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攀缘、不随流。佛法是积极的、真实的、没有副作用的,世俗的东西都会有副作用的。
   从十二因缘来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六入,六入缘触。六根对外界生感触之后,我们的心就被外境抓跑了,没有一刻安宁。修学禅定,如果心随着外境转,是不可能有受用的。上一讲的内容我们讲述了修学禅定对外境的要求,这是对初步学习的人而言。第二讲,我们要在心中调节出一个不被外境牵着鼻子跑、相对独立自主的心态, 这就是呵五欲的真正目的。
   五欲是哪五欲?有两种,一种是严重的错误: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佛经里有一句话: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表面上看还是人,但是根已经扎到地狱里了。另外,六根中的前五根,与所对之境的外界五尘:色声香味触,也是地狱五条根。十法界的一切众生,都具备六根对六尘的客观条件,只是凡夫把六根与六尘运用得不恰当,本来不用去追求就可以好好利用它,可是一追求,每天都在痛苦中。比如美容,好端端的长的很自然,却把鼻子加高一点,结果烂掉了“高鼻子,”要求一高成了反比,反而不自在。很多时候,我们六根对着六尘,是生命应当正常拥有的,调节的好,一切外在之物都是宝,不恰当的运用就会被它所牵制,所以对外在的六尘应该有一种呵斥的态度,不为其束缚,生命才会自由。
   六尘就是六贼,它跟六根勾结在一起,这六贼就偷盗我们的功德宝藏。当我们没有贪嗔痴烦恼痛苦的时候,感觉是非常清净的,以这种清净心去生活和工作,一切都会很清净。如果我们的心为外界所诱惑而有所求,就会感觉不到这种宁静。因为我们的功德宝藏被六根与六尘勾结起来的六贼偷走了,所以必需把这个六贼呵斥掉,内在的功德才会显现出来。呵五欲到底怎么呵法呢?教材大家都有,可以自己看!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
   知道五欲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太多,然后开始呵责它,不受它的影响,在这个呵责过程中,显现自心功德,这就是呵责五欲。

  一诃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过罪。
   这是佛经里面讲的几个故事,告诉我们贪色之过。外界的男女之色,包括她的长相、气质,只要是你生命以外的东西,产生了贪着,就是一种色欲。同时也包括世间好看的东西,这个色是针对眼根,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哪怕产生一个好的感觉,你去追求它,心就会被它所困。
   频婆娑罗王在没有当国王之前,认识了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后来这个女孩跑到另外一个国家当了妓女,他成了国王后,非常怀念她,微服私访跑到敌人的国家去找这个女孩,差点送命。
   金刚经提到过一个故事:释迦佛过去在歌利王时期是个忍辱仙人,坐在深山里修忍辱。这天歌利王带了一班宫娥彩女到深山去游玩,玩累了睡着了,这班宫女一下子回到大自然很开心,到处采花看风景,结果看见了坐在山洞里的苦行者。皇宫里没有修苦行的,怎么回事?释迦佛便为围在身旁的宫女们讲述为什么修苦行。歌利王醒过来,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他气恼得找到这班宫女,看见她们围住一个修苦行的人,一国之主嫉妒心、贪欲心都很重,生气了。他问苦行者修什么?回答说修忍辱。那好,把你的左手砍下来,你在修什么?回答说我在修忍辱。国王一生气把苦行者的右手也砍下,回答还是修忍辱。最后砍掉了苦行者的两个腿,还是修忍辱。国王就是不相信:把手脚都砍下了,能不生气、不嗔恨吗?苦行者对国王发了誓:如果我真的没生气,天人会感动,我的手脚会重新长出来。结果,长出的手脚和原来一样。这个故事是说释迦佛修忍辱的过程。同时也可以看出歌利王因为贪色而砍掉了修行人的手足,这是何等可怕的业习!
   另外一个故事,优填王有一班宫女在那里跳舞,服装打扮非常妖艳美丽,有五百仙人从虚空飞过,看见下面这么多漂亮女孩在跳舞,反正有神通下去看看吧,结果五百个人都下去。这么漂亮的女孩让他们起心动念了,贪念一生,就放不下了。国王是不允许这么多人来看宫女跳舞的,结果一个个被抓起来,问是干什么的,回答是五通仙人。本来是可以飞的,一动贪念失去了神通,想飞也飞不起来,结果手足都被优填王砍掉,惨遭祸报。这是佛经里面的故事,现实生活中贪图女色造作的罪业就更不用说了。有一个偈颂: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催魂骨髓枯。这所谓漂亮的女人或男人,销人魂魄,让人的生命处于极不自由的状态。尤其是那些失恋的人,对外境执著有多深,痛苦就有多深。历史上有很多英雄难过美人关,这都是在色法上的贪着。
   从禅定的角度来说,贪不止于美色,包括金银珠宝等等,一切可以看得见的东西只要产生贪心,就进不了禅定。实际上眼根对色尘,是呵三个方面的欲:第一,贪心产生的时候,心已随其所转,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心生喜欢,就要一刀两断,不要牵挂。尤其是坐禅时,要做到确确实实放下外缘,不管有多好看,不要随其所转。第二,讨厌的东西也要呵斥,看到一个讨厌的人,心生厌烦,说他真讨厌,你在造口业,入不了禅定。所以对厌烦的心理也要呵斥,心里不要被难看的东西所欺骗,因为难看的色相也会欺骗人。比如走路坑坑洼洼的,干净的地方吐一口痰,都会让我们心生恶心。真禅定的人,明白事相的是非好坏,在呵欲的同时,心不随它转,是好是坏,随它转了都是错。看到一个人修行很好,就批评他的长相和行为,都是心随境转,当然菩萨的妙用自在另当别论。第三,面对不好不坏的色相,也不随它转,比如坐在这里看周围,没有特别喜欢特别讨厌的,然后就糊里糊涂感觉自己的真实存在,这也是一种错误。以上三种就是眼根对色尘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界限。如果眼睛不随俗物转,一切好看不好看的,或者好与不好之间的,都要一刀两断。这才是真正的呵色欲。现在大家试一下,观想自己的心、自己的眼根,眼睛不要闭起来,象在大街上走路一样,然后把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却不再执着,这时候心的状态是什么,不受干扰啊,这就是呵色欲。

  二诃声欲者,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诵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
   声欲是对声音的一种执著,在禅定中,对声音产生执著,如果不呵斥以后肯定会有大问题。修禅定的人,有一定的色法,证到永嘉禅中最精髓的实相,必须要透过光影门头,但是见到光,见到影子,哪怕见到佛菩萨,都要呵斥,眼睛看见的都要呵斥。那么声音也一样,音乐,箜篌筝笛等等乐器,对一切音声的喜好,在正修止观的时候,必需一切都放弃,所有的声音都要隔绝,包括喜欢的声音,讨厌的声音,一般的声音,在心中完全把它们消除。我们对于声音的执著太厉害了,最明显的一个就是赞叹和诽谤你的声音。生活中有多少时候,都是为了一句赞叹而拼命努力,为一句诽谤而痛苦不堪?实际上我们对声音的要求太高了,如果我们对声音没有要求,那完全是一个清静耳根。观音菩萨修耳根圆通就是入流忘所。入流忘所是什么?就是声音进入耳朵叫入流,耳朵是能听,声音是所听,把这个“所”给忘记掉,只保持你能听的这个,这个时候叫入流忘所,于此咬定即是做反闻闻自性的修行功夫。这时候能体会一下,一切声音都不要了,所听的都拒绝、都放下、都不理它了,这个时候耳根是最清静的。不用怕耳朵什么都不听会傻掉,不会的,我讲话你听得很清楚,任何声音都会恰到好处的听得很清楚,假如对声音不执著,外面再吵闹,也不会觉得它吵闹你,因为你对它没要求。有要求就不一样了,一只蚊子叫了,晚上就睡不着。过去有五百个仙人在雪山里住,听到紧那罗女在那里唱歌,八部护法神里的紧那罗女翻译成汉字叫音乐神,音乐之神的歌声谁不动心?不要说凡夫,住在雪山里的五百个神仙全部动心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动,是心醉狂乱的动,整个禅定被震动了。为什么?因为对声音有执著,不懂得根和尘相脱离的感觉。
   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修过程中,有了一些受用,会听到一些怪异或美妙的声音,千万不要执著,哪怕听到佛菩萨唱歌的声音,都不要执著。前几年流行的观音法门,那个叫青海无上师的人就以声音做标准,什么声音是第一层境界,什么声音是第二层、第三层,用声音衡量修行境界,完全违背了佛法精神,当然她是个外道所以搞得很邪很邪的。因为声音不是你生命内在的东西,执著它,正好说明耳根被它所转,十足一个大凡夫。
   音乐历史上有聋子音乐家,聋子指挥家,他们的耳根与外界完全隔绝,却会成为优秀音乐家。如果我们的耳根是清静的,对大自然的声音就会恰到好处而准确的体会它们的实相。体会了却不受其影响,前提就是断绝贪嗔痴。对外界的执著,是一种欲望,这个执著如果放下了,就是我们现在的呵斥声欲。除了喜欢听的话,还有不喜欢听的话,诽谤的话,难听的话也一起要呵斥。
   凡是能够听到的声音都呵斥了,声欲就不再干扰我们。关键是放弃色欲、声欲以后的那种心态,这个心态会使我们恰到好处的看,恰到好处的听。放弃了声欲,坐禅中有大雨声都不会干扰我们,只清楚它的存在,然后就会感受到耳根的清静。

  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华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
   第三,呵香欲。我们鼻子所闻的香,男女身香,就是异性相吸。道教就非常讲究阴阳互补。男女的身香可以让世间很多人着迷,乾隆时代的香妃就让国王如此痴迷。世间很多人对异性的执著也同样,包括饮食、各种花香等等,现在的化妆品,寺庙里供佛的香,都是花露水做的香气四溢,实在有违佛法精神。用檀香可以清洁空气,用花露水只能干扰心性。闻到很香的味,就觉得它好,事实上你知道吗?最好的香是什么?极臭之香,没听说吧?这个臭呀,臭到极处,发出的香是闻所未闻,就象有人吃臭豆腐,吃过一两次就放不下了。很多化学药品、香水,都是用很臭的东西做的,那不是真正的香,那是臭到极处才反而让你感觉到的香。
   除了外在之香,包括不香的、臭气的也一样要呵斥。对臭气产生讨厌,也同样是鼻根被外界所转,凡夫闻到好香就打开结使之门。鼻根与香尘勾结以后,就被他使唤,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女同学每天都要被它所使唤,早上起来都要化妆。现代人还讲究香水,男士、女士各有专门香水。当然,这里不是叫你不用香水,就象刚才说眼根对色尘一样,不是叫你不要看,只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心不被它们所纠缠,不要与它们打成结,否则就麻烦了。如果没有纠缠的话,物为我用,不用白不用。
   以前有个比丘在莲花池边打坐,莲花太香了,他抵挡不住诱惑,把鼻子嗅到花上面闻一下,那个池神就骂他了。花是有花神的,掰这个花香是要遭神谴责的,她说你怎么偷盗我的香?有情众生里面有专门贪这个香的叫寻香有情。寻香有情是一种鬼,寺庙里放焰口做佛事,有香水海,师父念咒一加持,这个水就非常香,然后鬼神就跑过来闻香接受食品,所以真正寻香的叫寻香有情鬼。如果我们的心被香味所转,也就跟鬼差不多,所以我们要呵斥。怎么呵斥呢?再强调一次,不是把香扔掉或者弄成臭的,对臭产生讨厌也不行,这里呵斥的是自己的贪嗔痴。不能对外在之香生贪心,外在之臭生嗔心,一般的就糊里糊涂愚痴心。在香气面前,要闻出香的感觉,但心不随它转,用好香水就闻出好香水的感觉,知道它的香气,心不随它转。戒律里面有一句话说的很好:譬如蜂采花,但取其味去,不坏色与香。蜂蜜采花时,把花香的味道取走,但不破坏花的颜色和香气。修禅定的人,对生活,也要象蜂蜜采花一样,只摄取世间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东西,而不要让我们生起贪嗔痴的感觉,也不要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佛陀告诉我们的。
   所以呵香欲是指鼻子所能闻到的味道,都不要贪着,都应该呵斥。这里说的“不要”是指一种心态,包括我们平时闻到的河沟里的臭水,垃圾场的臭味,在心态上都不要了,然后再来看看,鼻根是怎么保持清静的?一切好的香味、不好的嗅味,都不再与它们相勾结,也不再受它们干扰,这个感觉生起来,就是第三种:呵香欲。

  四诃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着酪味,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
   第四诃味欲。味是味道,是针对我们的舌根而言。温州人是很讲究食品的,山珍海味、生猛海鲜的什么都来,但如果在吃的过程中,这个舌根为外界的味觉所限制、所束缚,那就麻烦了。对于味觉的贪图,中国人可能比西方人更严重,中国人的饮食说的好听是丰富,说不好听是残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口腹之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问题都出在自己的舌头上。所以这个舌欲,实际上就是舌根对饮食所产生的味欲。凡夫往往对味欲有很大的贪着。我们坐禅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口齿清凉、甜润。没吃糖,就是吃米饭,喝清水,坐禅下来口水特别多,而且还会是甜的,觉得很奇怪,就希望下次坐再甜一点,一贪着就错了。我们舌根所对的一切味:咸酸苦辣甜,人生百味,都必须把它放下。
   还有就是讲话,凡夫的舌头很容易讲是非,讲无意义的话。我们修三皈依,发誓要讲能够激发人的自信,使别人都快乐的语言。然后我们看,在你的心中,对于舌头舌根就产生了执著,一定要讲好话,或者讲坏话,包括讲法也是如此,如果执着我的舌头存在这里必需讲法,这个就是贪法,贪受法爱,天台宗告诉我们,讲法也要离法爱,离开对法的执著。包括讲话,让舌根变的柔软自由,佛经里面说,凡夫的舌头都是短舌,佛的舌头才算是正常的,伸出来可以把整个脸盖起来。说明什么问题?佛的舌头很柔软细薄,舌头细长的人,讲话的声音肯定很美妙。如果讲话声音不清楚,舌头一定会比常人短一些的。古人说:三辈子不打妄语,舌头就能舔到鼻尖。我们舔不到鼻尖,就是打过妄语,骗过人。佛经讲的广长舌,就是一个表法。如果我们不打妄语,不讲恶语,舌头就会慢慢变薄、变细、变长,道理很简单,因为美好的语言总是很柔软的。气急败坏的骂人都是直冲对方的,所以出柔软音是很重要的。这是以后的果,那么现在的因呢?从我们修禅定的角度来说,对外界的味觉,在心中也要进行呵斥,凡是舌根所对的一切味觉和语言,修禅定时都要把它放下。

  五诃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
   第五诃触欲。这个触总的来说,是身体对外界的感触。我们到市场去买布,抓一抓,这个手感还不错,手感就是你的触。包括对异性身体的互相接触,凡夫无始劫以来就是贪着这种身体的感触。在与外界的感触中,除了男女的感触之外,还有寒冷需要衣服、炎热需要空调等等,身体所感触的一切,只要对它产生一种执著,一种追求,一种欲望,痛苦就会无尽。所以我们需要呵斥触欲。
   在这里,已经把五欲讲得很清楚,色声香味触。每个欲讲下来,一个一个都舍弃了。这个时候,你的六根与六尘的感觉象脱离了一样,能不能生起这种感觉?眼根与色尘脱离,耳根与声尘脱离,鼻根与香尘脱离,舌根与味尘脱离,身根与触尘脱离,所有的一切欲望,对生命以外的要求都停下来了。
   在这种感觉中需要注意的是:佛法没有说把六根六尘都毁灭,我们从来不需要毁灭,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舍弃的心态。把这种心态带回家,你就会发现:丈夫或妻子会因此显得特别可爱,因为你不受他们影响了。有两分就享受2%,九十八分就享受98%,完全清静,这是一种智慧的、积极的、没有副作用的心态。这是呵斥了五欲以后所感受到的内心世界的宁静。
   第一讲是对外境的要求,要清净、要怎么样,其实这一切真的需要吗?你如果学会了不受外界的干扰,这就是呵斥五欲的要点和作用。修学禅定不舍弃五欲的干扰,是不会有受用的。另外,在理性认识上没有彻底把五欲放下,想解脱也是永远不可能的。所谓的“解”,就是把根尘的结打开,让根尘脱落,不再牵挂。解脱不在别处,佛性就在你的六根门头放光。为什么会放光?色声香味触法都不要了,这个时候看自己,眼耳鼻舌身都是很清楚的。你还会因此感受到生命呵斥了五欲之后的清净和觉照!这就是生命最完美的体现。
   好!我们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上一页下一页·第3页·共4页

zt  2006.7.9 14:30:09    

(43-3)  显示次数:8875(7343+1532)     查看zt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四·摒弃五盖障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四·摒弃五盖障

上一页·第4页·共4页




达照法师

   各位同学:
   我们今天学习第四讲,摒弃五种盖障,简称叫作弃五盖。这个盖,就像锅盖一样,覆盖了我们身心本来具足的光明、清净、稳定、智慧的状态。可是生活中,我们的心却呈现出一种杂乱无序的混乱状态。这是因为各种烦恼覆盖了我们本来具足的这一切。其中最根本的烦恼是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这三种迷惑使我们无法进入真正的禅定。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五种烦恼状态,比无明、尘沙、见思惑表现的更为激烈,它们一直折腾,掩盖着我们生命的自性光明。所以盖也叫盖障、障碍。就像一条菩提大道,有五重障碍堵住去路,你想通达无阻几乎是不可能的。
   学完五盖以后,我们会发现,为什么自己修学禅定少有进步,智慧开发不了,甚至学习世俗的知识、技巧都没有多大的兴趣,体悟不到生命的快乐。原因在哪里?五盖作祟啊!它是我们健康生命的大敌。所以要了解五盖的真相,然后发自内心的舍弃它、摒除它,以此来保障我们身心的健康和自由。大家看讲义:

  所言弃盖者,谓五盖也。
   一弃贪欲盖。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内意根中生欲。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着欲无由近道。
   五盖第一个要舍弃的是贪欲盖,贪欲是健康人生最大的障碍。一个人如果贪得无厌,跟任何人在一起,都会遭到厌弃、舍离,甚至彼此结怨仇,因为贪欲的前提是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比如贪欲重的人,当他需要别人帮助时,顺心了他会认为理所当然,不尽人意时就跟你结怨仇,甚至在家庭中都会六亲反目,失去做人起码的伦理道德。贪欲有轻重两种:一种是善法欲,一种是贪欲。善法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贪,但善法欲会激发人积极向上。比如我们学习永嘉禅,希望身心健康有智慧,这也是一种欲,但这种欲是一种善法欲,它会促成我们身心的稳定,并对环境造成一种正面的良性循环。假如是贪欲,必然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一种伤害,这种伤害可能很微小,或者不为人注意,但时间久了,必然不为人所喜欢,因为这是一种恶欲。比如贪财,用正当的途径获取钱财,养活身心和家庭,过一种健康的生活,这是善法欲。贪欲就不同,希望得到、拥有更多额外的东西,贪财的念头一经生起,就偏离了正确合法的轨道,心中就埋下了负面的不良因素,一旦这个因素产生影响,整个身心就开始毁灭。
   佛经里讲,有一个国王的女儿非常漂亮,外出游玩时被一个捕鱼人偶然看见,心生恋慕,于是他荒废捕鱼业,天天跑到国王女儿住的地方希望见到她,直到病了还恋着她。渔夫的母亲心疼儿子,迫不得已到皇宫去卖鱼,并经常送鱼给皇帝的女儿,希望借此机会能让儿子面见女孩。得知真情后,国王的女儿很慈悲,与老人约好那天她要去某神庙烧香拜神,告知捕鱼人躲在天神像的背后见她。这个庙的天神是很灵的,这一天他知道国王的女儿前来朝拜,不能让捕鱼人对她有非份之想,他用神通让躲在天神像背后的捕鱼人睡着了,女孩来到神像后面怎么推他也不醒,结果她把自己身上的珠宝、璎珞都留下来后就回去了。捕鱼人醒过来看到这么多珍宝,知道皇帝的女儿来过,悔恨自己错过机会,越想就越难受,以至欲火焚烧,这个欲火从心中烧起,烧烂了心,烧焦了皮肤,以致死亡,死的时候像被雷电击中一样。可见欲火焚烧的厉害!贪欲心严重的时候,心会灼热得火烧火燎,就像蚂蚁爬在热锅里,越爬越会掉到热锅中心。
   佛经里另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出家比丘尼。出家人本来应该是持戒清净的,但这个人欲望很重,不想受淫欲戒,不但不想受,而且没有正知正见。有一次她欲火中烧的时候大放厥词,认为佛制戒律不杀生也有道理,因为众生都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偷盗也有道理,不淫欲却是没道理,说淫欲是两厢情愿,为什么要制这条戒?说这话时,她马上就从女根部位生出欲火,烧坏了身体,地上裂开一个洞,她当场就身陷地狱。在印度就有这么一个地方,玄奘大师去过,回来后写的《大唐西域记》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洞,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测量不到洞底有多深。说这些道理是让我们明白,当严重的贪欲生起来的那一刻起,首先损害的就是我们自己。
   贪欲和善法欲,我们要分清楚,善法欲是一种必需的身心欲望,它是健康生命的保障,假如没有这种欲望,生命会无所事事,甚至会枯萎。所以健康的善法欲,不会覆盖我们心灵的智慧,只有贪欲才会覆盖。我们这里要舍弃的,是在禅法修行中生起的这种贪欲。它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财色名食睡。前面讲的呵五欲,呵斥的是外在的五尘,现在指的是我们意识中生起的这种强烈的欲望,如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等等。如果打坐时生起的念头是为了更好的入定,这还是属于善法欲。假如杂念纷飞:应该多赚些钱改善家庭生活、或者做更大的事业,应该多弘扬佛法……这就变成了一种贪欲,使善法欲走向了反面,促成了念念不停的“贪”。善法欲应该是良性的、正常的,它与贪欲的连接点要有一个适度的把握。
   欲界众生有三种欲:食欲、色欲和睡欲,其中色欲是最主要的。古人认为:食色性也,男女饮食是人的天性。佛法告诉我们,欲界众生,要想进入四禅八定,必须把欲界一切都放下,可我们总牵着世间的男女情事不愿放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追求世间之乐,禅定之乐就难以成就,如果放弃世间的欲望来成就法喜之乐,从四禅八定的角度来说,完全可以实现。一些在家居士,特别是年轻人坐禅的时候,能够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的状态和感受,对世间的淫欲之乐就不会去贪求。学习大乘禅法,不坐禅,不在初禅、二禅的时候,还可以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只要不贪着这种“天伦之乐”,解脱就有可能。永嘉禅法就有这种精神,可以使我们生命于内在的层次上得到超越。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用害怕舍弃这个欲盖就不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这里讲的“盖”,用禅定的话来说,是指禅修、入定的时候,这个欲望生起来了怎么办?所以要有一个正念现前:世间的贪欲如果念念相续、旋转不停,它就会覆盖善心。这个善心包含了禅定的法喜和感受,如果对善法生不起轻安快乐的感受,那是因为贪欲在念念相续。知道欲望生起来,必须在心中毫不犹豫地把它舍弃。智者大师告诉我们:世间的人如果欲望过重,会把身体烧坏。比如一个人淫欲过度,他的脸色一定会发黑,为什么?太重的欲火烧焦、烧黑了正常的肤色。在人体容易刺激、欲望重的地方,皮肤的颜色就会显的黑一点,这就是欲火燃烧的现象。如果心时常处在欲望中,也会被烧成黑色,以至失去正常人的伦理道德。
   我们要有这样一种认识:让生命处在一种健康的状态,必须把负面的、覆盖身心健康的贪欲彻底舍弃。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我们应该尝试着学会把贪欲之念转化成善法欲。禅定之乐较之世间的淫欲之乐,肯定是更加高级、更加全面和深刻!有了这样一种认识上的转变,就容易转贪欲为善法欲,把强烈的欲望变成求善法的动力,这是舍弃五欲一个很好的方法。欲是种种恼乱的住处,执著这个欲望,想清净、安住于禅定之道,是不可能的。

  二弃嗔恚盖。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惟: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冤。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彼如是嗔觉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
   嗔恨是第二个覆盖我们心性的恶法,是失去佛法的根本。佛经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嗔心生起,所有的障碍之门都打开,并烧毁八万四千功德之林。所谓:只见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里一着急就嗔恨,多少功德都会被烧掉。看嗔心重的人就是这样,说话很容易得罪人。
   嗔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顺理嗔、非理嗔、诤论嗔。顺理嗔是自己有道理,别人没道理,然后你心里着急,非要把道理说个清楚,非要把事实弄个明白!昨天遇到一个人,说自己脾气大,嗔心重,但他又认为自己是顺理嗔:我有道理,别人没道理。天下会有一个认为自己没道理的人在那里发火吗?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有道理的。像女孩子就经常会跟丈夫闹一下,她不闹那个嗔火发泄不掉,小闹是撒撒娇,大闹就麻烦了,会伤害到丈夫的。
   我们在坐禅中,如果嗔心太重,引发的后果是非常严重可怕的,特别是修禅定有受用的人,嗔心会直接影响环境和健康,严重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城市。嗔心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毒素,如果坐禅中嗔心生起,根本就无法入定,更谈不上坐禅功德。所以要放弃这样一种嗔毒。尤其是女众,担负着相夫教子的重任,真正具备母爱与慈悲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母亲嗔心很重,她的儿子绝对健康不了。妇女怀孕期间、哺乳期间如果生起嗔恨心,孩子肯定会生病。过去有一个母亲,精心喂养一个孩子,结果这孩子死掉了,母亲很痛苦,就去问印光法师,自己没干缺德事,祖上也善良,营养也够,为什么孩子会死掉?印光法师就问她:你是不是每次都是生气时给孩子喂奶?母亲证实都是夫妻吵架时,孩子哭了抱过来就喂奶,而那时也正是生气的时候。印光法师告诉那母亲:孩子是被你的奶水毒死的。其实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这个道理:两只体检都健康的白鼠放在一起,一只喝生气女人的奶水,另一只喝健康母亲的奶水,三个月后,喝生气奶的老鼠死掉了,另一只健康如常。这个例子从科学的角度证实了嗔心的毒性。一个人当他充满嗔心的时候,整个血液都是有毒的,特别是肝脏最受伤害,心火太旺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嗔心是失去佛法的根本。如果制服了嗔恨心,佛法就会在心中根植。
   凡夫都有自己的处世标准,并认为这个标准总是对的,不符合这个标准就生气。要知道凡夫的标准是局限的、不究竟的,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佛法,很多时候会造下诽谤圣贤,诽谤正法的恶道因缘,并因此失去佛法的利益。贪欲重堕落的还只是饿鬼道,嗔心重堕的是地狱道,嗔心比贪心的后果更为严重。像八寒八热的地狱众生,在铁围山中,四边都是火,天天在那里喊着痛苦,特别生气。很多人就是这样,生气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事后回忆总是后悔,一时之气造地狱之因,划得来吗?所以我们在修学禅定之前,要时时照顾自己的心,绝对不能生嗔心,禅修之外要修慈悲观来对治嗔心,这是法乐的冤家,善心的大贼。法乐是什么?是禅定的法喜。嗔恨心重的人,是无法得到这种法喜的。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在打坐时,突然想到一件不如意的事,心生怨恨,随即就失去了禅定的快乐。大家共修很安静,一只手机响了,马上心里厌烦:怎么手机还不关!这时候嗔恨心已经扰乱了清净心,听到手机声,应该是心里很清楚,知道怎么回事,但不生嗔恨心,这就是智慧。
   我们讨厌别人,每一个微细念头的生起,都是嗔恨心,这是善心生起的大贼,什么是真正的善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有大善的,不偏袒任何人,很公平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大自然,但是你能不能承受生命真正健康的东西呢?那是需要有一颗纯净的善心,而且不夹杂嗔恨心,一切善法都是在纯净的善心里才会得到展现和落实。最明显的就是家庭生活,经常会有一些居士,很善心的为家庭成员付出很多,然后带着嗔心,数落对方这样不行那样不行,结果对方既不领情,也不感恩。那是因为所做的一切善事里边夹杂着嗔恨心,所以善心最终还是被嗔心所障碍。造口业也是这样,只要心里还有嗔恨,自然就会造口业。心里讨厌某个人,即便暂时不讲,一旦有机会,肯定还会讲,严重的还会骂人,所以嗔恨心对于善心的生起是一大障碍。
   坐禅的时候,应该作这样一种思维:面对九种恼乱,都不生嗔恨。九种恼是什么?首先是恼乱我的个体;第二是恼乱我的亲人,杀父、杀母,杀亲戚朋友;第三是赞叹我的冤家,凡夫总是冤亲分明,本来赞叹与你无关,但赞叹的是你的冤家,所以你难过。对于修禅定的人来说,这些正好都是障碍。这里讲的九恼,就是指恼乱我的人、恼乱我亲人的人、赞叹我冤家的人,这三个方面的人都是我的冤家对头,而且每个方面都具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乘起来三三得九,称为九恼。由于九恼的缘故,产生嗔恨。嗔恨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留在心里的一种怨气,一种毒素,如果没有嗔恨,这个毒不会产生,有了嗔恨,怨气就会蔓延,所以叫埋怨。怨气不是一两天积的,它是嗔恨心慢慢培养起来的,一而再,再而三,到最后怨气冲天与嗔恨心共同成长。所以怨恨一旦生起,赶紧把它消失,否则就会心生恼乱。
   凡夫是很可怜的,别人骂你,诽谤你是希望你难过,结果你真的难过了,上当了。难过了又怎么样呢,报复对方让他难过,结果他也上当。人与人之间的吵架是这样的傻,互相间拿着“刀”去伤害对方,事实上每一次伤害,首先受伤的就是自己,自己的那颗心,如果是亲人,伤害的更是两重性。所以要修慈悲心,包括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在家里更要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慈心会长养我们的善根,而嗔心则会覆盖我们的禅定之心。这里有一个修慈心的偈颂:
   何物杀安乐,何物杀无忧,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
   佛陀回答说:
   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这个偈颂的实际内容,是教我们要修慈悲、修忍让来消灭心中的嗔恨,令心地清净,使生命呈现出安乐、无忧、无毒的善性良性状况。修学慈悲,是消灭嗔火最有效的方法。面对一切众生,希望他们离苦得乐。修慈心要先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但愿父母师长离苦得乐,但愿兄弟朋友离苦得乐,发愿给一切众生带去快乐,当慈悲心成为我们心行主导力量的时候,嗔恨心就失去了滋生繁殖的土壤。

  三弃睡眠盖。内心昏闇名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节委卧睡熟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如是恶法最为不善,何以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如佛诸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尸卧,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临阵两刃间,尔时云何安可眠。
   眠为大闇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
   睡眠是第三种盖障,也是一种很独特的障碍。如果是贪心和嗔心,还能看得见,可以找到下手处,而睡眠则像毒蛇处在暗室,黑乎乎的很难抓到它。把睡眠称为盖,是指久睡昏沉会障碍用功。这里不是说要放弃正常睡眠,一天六至八小时的睡眠是没问题的。只是用功坐禅的时候还在昏沉想睡眠,那就成为一种盖,障碍你无法进入禅定法喜的状态。睡眠盖会断除今生后世的法乐之心,而法喜之心,很容易被它消溶。
   一般人修四禅八定,坐禅的时候精神好进入禅定,静下来后就睡觉了,睡着了也不做梦,什么也不知道,这种状态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但是禅定是不会增长的。假如禅定有一定的功夫,散乱心、贪心、嗔心就会少一点,睡眠质量也会好一点。做梦太多的原因是贪嗔太多,检点一下自己:梦境中出现讨厌的事情、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这些都表明贪心太重,如果梦境中出现恐惧、害怕、杀追等情景,则是嗔心太重。
   正常的睡眠不是盖,如果是放恣身心睡在那里,或是在坐禅中,生不起明了觉知的状态,这就是一种盖障,必须要舍弃。种种因缘要呵斥睡眠盖,是要我们警觉生命的无常,睡眠耗去了我们人生大半的时间,白天工作,晚上睡觉,中午还要休息。人生这么难得,却花那么多时间用于睡眠,实在是一大浪费和损失。
   如果昏睡心很重,要用禅镇杖使之觉醒。禅镇和禅杖是坐禅里面的两种法器,用来对治昏沉严重的人,使之警觉。禅镇:坐禅时,安置于头上,用以警觉睡眠之道具。《释氏要览》卷下说:“禅镇,木版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细串于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自警。”佛言一堕听舒一足,二堕舒二足,三堕应起经行。现在禅堂里面改用竹片切开一半,做的很光滑,放在膝盖上,坐禅时昏沉想睡就拿起来搓一下,让自己警觉起来。还有就是禅杖,坐禅时,用以警策昏睡者之杖。以竹、苇作成,一端用布等物包裹。《释氏要览》卷下记载:“禅杖,以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今则泛称僧所用之杖。现在禅堂里面改用香板了,昏沉睡觉时打香板,是让自己清醒过来,时刻处于觉知的状态。所以坐禅时睡眠是要警觉的,因为昏沉会覆盖自己的智慧。

  四弃掉悔盖。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竞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掉之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说:
   汝已剃头着染衣,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着戏掉法,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
   若有二种悔,若应作不作。不应作而作,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第四是掉悔盖,掉是掉举、散乱。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走路时手臂随随便便的甩来甩去,好象随时会被丢掉,散乱的心也像甩动的手臂随意晃荡,就像女孩子逛街,心神散乱,到处游走,没有一个主心骨,这是心逛。口掉是什么?随便聊天,就像现在的网络聊天室,经常上去聊一些乱七八糟、五欲六尘的世间之事。所以掉悔盖很容易成为障道因缘。
   悔是后悔,如果只是掉而没有悔,还不称为盖。逛街也好,聊天也好,东想西想也没关系,想坐禅马上收摄回来,世间的一切我都放下,而且也不后悔,好好坐禅就行了。但是很多人往往不是这样,瞎忙乎了大半天,一到晚上坐禅,心里就感叹:疯疯颠颠,又过一天!然后开始后悔:明天一定要好好工作、好好修学。结果坐在这里懊恼后悔了大半天,下坐的时间也到了,明天呢,继续散乱。
   悔盖是指犯了戒以后,得到一定的法来忏悔。比如说我们杀了某动物,或起嗔心打了人,心里很懊恼,觉得应该忏悔。在如法忏悔的过程中,心理上就要把它放下,如果放不下,这个悔恨就一直还留在心中。假如我们做错了一件事,感觉对不起人,耿耿于怀,难以释放,这个悔已成为一种毒、一种盖,盖住了智慧和善心,所以必须放弃。或者说这个悔是忏悔,而不是后悔。忏悔以后,将来一定不再做了,心里已经放下,这是忏悔。忏悔得清净,清净得安乐,这关键的一点我们要知道。
   悔有二种:第一掉后生悔,做了不如法的事情后生起了后悔之心;第二,有大罪过的人,经常怀恐怖畏惧之心,悔箭入心坚不可拔。总觉得自己愧对别人,或者别人愧对自己,这样的悔盖,会让你一生没有机会入禅定,所以一定要把一切悔恨之心都放下,让心灵进入一个纯粹清净的状态。

  五弃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有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
   第五是疑盖。我们的怀疑总是很多,怀疑佛法,怀疑三宝等等。因为对佛法生不起真正的信心,犹豫不决,所以得不到清净的感受。比如我们共修三皈依,一点怀疑都没有,对三宝生起绝对的信心,身心马上会感受到清凉自在,这种感觉在生活中随时生起,功德就会随时增长。如果对三宝生不起绝对的信心,恐怕你还有疑盖在里面。障碍我们信心的疑盖有三种: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诸根闇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修定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第一是怀疑自己,很多人对自己的善根不是很了解:看看今生也没怎么学习,平常又那么散乱,坐禅怎么会得定?这么一想,注定你不可能进入真正的禅定。怀疑自己的人,修学佛法永远得不到利益。记住这句话:既然你有机会听闻佛法,哪怕只听到一句佛的名称,说明你的善根已经非常深厚,只要认真修行,肯定能成就,要给自己一个充分的肯定,稍有怀疑,就把自己障碍在门外了。
   二者疑师,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论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
   第二是疑师,怀疑师父教授的法,会不会有问题:看看他自己都没有入禅定,都是这个德行,哪能教我入禅定?这种怀疑一旦生起,必定障碍你入道。因为无论是谁教你学法,有丝毫的怀疑,就不可能得到法的受用。大家既然有机会来到这里学习,那就不能有怀疑之心。不是说我怎么样,我是一个臭皮囊,但这里面有金,为了贪这个金,这个臭皮囊的臭呀,也不要嫌弃。疑师是属于傲慢的习气,明明是教你的人,还觉得他不如你。小时候,我上小学的那些老师,教我的普通话不准确,致使我以后讲普通话也不准确。有一次我对一个同修说,我被小学老师害惨了,他们教我普通话不准确,讲成现在这个样子。那个同修很有道德,他呵斥我怎么可以这样否定师长,小学老师如果没教你,恐怕你连普通话都不能讲,现在能讲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千万不要看到老师有一点德行上不圆满的地方,就对他失去信心。对师长的信心是为了圆满自己的心行,是自己心中一份诚信的表露,如果这个世间的人都重信用,我们的生命就会展现一个重信用的世界,如果你对世间的一切都无所谓,那你的生命就没有诚信可言。为自己修学禅定着想,对现在传授佛法的老师要生起恭敬心,因为这些法都是佛陀说的,与佛法没有任何违背。
   三疑法。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如人在岐路,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见疑从痴生,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实真有法,于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死王狱吏缚。如师子抟鹿,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当随喜善法。譬如观岐道,利好者应逐。
   第三是疑法,如偈中说:如人在岐路,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我们对于所修的法,产生了怀疑,哪怕有一点点怀疑,这个法就跟你不相应。如果你对这个法没有丝毫的怀疑,很快就可以相应,特别是修禅定的法,信心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讲的修学永嘉禅二十五个基础条件,如果你不重视这些基础条件,不觉得它重要,那你以后肯定不会有牢固的修学基础,没有这种基础,修学禅定怎么可能稳步深入?!
   诸位现在好好的观察一下自己,你对所修的永嘉禅法有怀疑吗?有信心吗?经常会有居士向我问法,我会反问他们:你对自己现在所修的法有信心吗?如果觉得好,那你就不用怀疑,坚定不移的修。不能今天修这个法,明天另一个师父说那个法好,马上转变,结果张三李四的法把你修的团团转。甚至有些人他自己不修行,可能刚刚入门,听说某地方一个活佛好,去看看他的法也很好,马上转风向又跟着去学,这就是对法的狐疑,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入佛门以后,首先就有一个最简单的法,师父会教你心乱的时候,静下心来念念佛。念佛就是一个法。除非你真正遇到一个可以生起信心的上师,坚定不移的实践他所传授的法,如果你仍然狐疑不定,麻烦就大了。我就遇到这样几个人,开始很有信心,希望他从基础做起,打好地基,结果他修了几次,好象没什么感觉,然后就放弃。这样一放弃,以后遇到第二个善知识,就要发双倍的功夫才能生起信心,第二个善知识再怀疑,他的法你再次放弃。以后遇到了第三个善知识,你起码要花四倍的功夫才能生起信心,所以善知识传授的法越多如果越没信心,最后一点受用也没有。
   要知道遇到法是很困难的,大家在修学禅法的过程中,打基础的时候要重视基础,使自己的心时刻处在法的状态中,按这个法的要求去做,做的过程中,看能不能进入这个法的状态,并且要不断反省,为什么不能进入,不能进入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总结了以后,在生活中就按法的要求去做,以一种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最后来总结一下,我们坐禅的时候,必须把这五盖去除掉的。看看有没有负面的贪欲留在心中?财色名食睡,特别是色欲,在打坐中有没有生起?如果有,马上舍弃它,让它走开。第二个,有没有生起嗔恨心?坐禅中有人恼乱你,有没有嗔恨?第三个有没有睡眠、昏沉,如果有,赶紧振作起来,不能再昏沉。第四个,有没有后悔自己以前做错的事?第五个看看自己有没有怀疑?实际上这个最重要,是前面的几个盖导致了你的怀疑,如果你坚定不疑,今天很辛苦,那明天休息好了,也不会受影响。这三种怀疑:疑自、疑师、疑法都要立刻断除干净,信自、信师、信法等三个信心都要生起。
   去除了五盖以后,我们生命的状态就像即将破壳而出的小鸡,就要孵出来了,但是鸡蛋壳把你束缚了,怎么办呢?把蛋壳啄开,让生命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于是你马上会进入一种清新的禅定境界。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上一页·第4页·共4页

zt  2006.7.9 14:31:01    

(43-4)  显示次数:9146(7569+1577)     查看zt的所有文章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火凤凰心境一如??白云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