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 »论坛首页 »法华论坛  »论题组:363  2014.5.1 21:51:30   法华微信 注册
 才加入,想知道有关佛道两教教史的问题也可以讨论吗(内空)〖舒扬〗(4.19 2:05) (8466)
 佛教史问题,当然可以探讨。不过,道教历史这里少有涉及。(内空)〖iamfisher〗(4.19 11:32) (9049)
 佛教传入之初,中国老百姓对哪一点最能接受?〖舒扬〗(4.20 11:25) (9714)
 佛教史载传入汉地,是东汉明帝年间〖iamfisher〗(4.21 11:36) (4.21 12:00) (10249)
 儒家与道家都是基于生存现实的实用主义的人生观,并未探索人本身〖舒扬〗(4.23 9:02) (10672)
 随意聊聊,个人观点〖iamfisher〗(4.23 11:13) (10771)
 周瑾:姚秦〖法华微信〗(4.21 20:04) (9813)
 会通出家与孝道的矛盾,梁.僧祐《弘明集》中收集不少,...〖法师上下〗(4.22 4:55) (10446)
 还有佛寺,为什么世俗政权会让他们兴建?〖舒扬〗(4.23 8:25) (10851)
 这些说来话长了,真有兴趣,可以参考中国佛教史一类的书籍。〖法师上下〗(4.24 4:04) (11158)
 好的,我去看看弘明集〖舒扬〗(4.23 9:13) (10238)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才加入,想知道有关佛道两教教史的问题也可以讨论吗(内空)

舒扬  2014.4.19 2:05:53    

(363-1)  显示次数:8466(7915+551)     查看舒扬的所有文章 给舒扬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佛教史问题,当然可以探讨。不过,道教历史这里少有涉及。(内空)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4.4.19 11:32:28    

(363-2)  显示次数:9049(8500+54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佛教传入之初,中国老百姓对哪一点最能接受?
恕我问题太浅: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是如何解释孝与出家的矛盾的?或者说其实百姓并不在乎这一点,孝毕竟是官方意识,在魏晋那么兵荒马乱的年月,他们更看重自我生命的托付或者是有了一个逃避的去处?

舒扬  2014.4.20 11:25:15    

(363-3)  显示次数:9714(9127+587)     查看舒扬的所有文章 给舒扬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3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佛教史载传入汉地,是东汉明帝年间
汉明帝命人西行求法并建立白马寺(约西元64至67年),离魏晋动荡时期(约西元220-420年间)还有约200年时光。

个人看法,秦汉年间南亚东亚中亚之间文化交流频繁,佛教在中亚得到发展,汉朝疆域广阔与西域多有接触,汉庭朝臣必多有听闻过西方有佛法盛传。

从最初翻译入汉的四十二章经等来看,佛被认为是西方的圣人。圣人标准是汉地古来的标准。汉地从汉朝始称汉地,儒家占据汉地文化上层建筑核心位置,天地君亲师是儒家观念。

但是,中国古代上层文化建筑,并非只有儒家。

道家与儒家在对生死的问题上差别不小。《庄子》大宗师等诸篇很清楚地讲述两家对待生死的态度差别。同样叫“圣贤”,两家各有倾向性定义,差别不小。“亲友死,击缻而歌”。孝还是不孝?礼还是无礼?仅此一例,足矣。

诸子百家思想争鸣,极为类似佛陀出生在当年印度时的情形。不仅东方南方世界如此争鸣,西方世界也是如此。

后期魏晋风度文人士夫谈玄说禅,乃至将佛教般若经典以老庄哲学解构,是一大现象。后期佛教对此的“反动”,以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译经演法为标志,佛教形成自己风格的词语/用例/解释/立场等,自身才逐渐鲜明起来。自此而后,佛释道三家各成风格。

当今有佛教界人士将儒家杂糅到佛教(以“弟子规”入佛),以个人看法这是在另一个层面展现此“魏晋现象”。虽然两者表面看来有很大不同,但以个人看法,这都是针对你说的“孝道与出家”的冲突,尽管没有人这么明说。


而个人对此问题,有另外的看法。孝与出家的冲突,是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的价值取向差异导致。

我的个人看法是,印度婆罗门文明普遍重视事神,认为高尚的人生必应以神圣弃绝为最终阶段。所谓“神圣弃绝阶段”,是指将人生分为“梵行、家住、林栖、遁世”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神圣弃绝阶段”,这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出家,但是这种“出家”是不一定有剃度形式的。这种行为,在佛陀时代之前,就已形成。这种团体,就叫“沙门”阶层。个人看法,要讨论佛教出家传统的由来,应认识到这与印度古代出家传统之间的关系。佛教不是成立在历史虚无中的,否则佛陀为何要选择投生到印度呢?

而中国,自史载颛顼帝隔绝天地人之后,人本思想就已形成,以汉代独尊儒术为其大成,儒家“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直到汉代得名汉地汉人为止,中国形成的是一个不以事神为中心的文化传统。

综上,以个人的看法,汉朝佛教入华时,在中国的文明传统中很难找到佛教“出家”这种要素,以后有绵延千年的三教冲突及彼此容让的历程,也是当然之事。以上是个人见解,见笑。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发布于:2014.4.21 11:36:26    修改于:2014.4.21 12:00:32  
iamfisher  2014.4.21 11:36:26    

(363-4)  显示次数:10249(9650+599)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4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儒家与道家都是基于生存现实的实用主义的人生观,并未探索人本身
可不可以这样看,你所说的人本思想是相对于个体的人对自然-天人合一、对人世-社会伦理等协调和认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中国人的哲学中,关于宇宙生命的起源,尤其是个体人的情感和精神,应该没有向佛教如此专攻地精细理性的分析和推论。比如人类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等精神到感官的总结,生住异灭的常与无常的世间变化,最后是苦集灭道的推论。比较儒家的君亲等级,甚至孔子的“不问马”,都并不是严格以上的对于人精神现象的关注。《太平经》“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包括神仙系统对于人等级的划分: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位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这些,围绕着的是人与周围的关系,无论是与自然还是人类社会,所以可以说这些道教思想最终还是靠在了儒家的实用哲学上。

你所说的没有出世理论,然哉。庄子的自由飞仙其实也正是反面说明了人间复杂关系这一点,而他不是也还没有靠到人类精神的世界中。而是夹缝中的智慧,翱翔于人界与仙界,不受束缚而已。正如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实用的生存现实下的生存哲学,第一就是认清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只是为了生存,全身远祸。至于对于生命现象的分析和把握,这需要有大于实用哲学的思考。

舒扬  2014.4.23 9:02:37    

(363-9)  显示次数:10672(10155+517)     查看舒扬的所有文章 给舒扬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9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随意聊聊,个人观点
我所谓“人本”是“不以事天为中心”。单就这一点来说,佛教、儒家、道教,其实共通。

就个人阅读资料中的观点,中古彭祖(彭流氓)之道术,与印度的婆罗门教,可能同源(此类资料网上应有载)。这些掌握祭祀重器的上古祭祀阶层(祭师)干着类似的事情:事天、合一。

儒家的“儒”字,从字根来看,就是通天地人的古巫形象,负责祭祀。儒家,说即“瑜伽”。

在“绝地天通”之前,中印“事天”并无太大差异(《内经》开篇即记:黄帝幼而..,长而..,成而登天),之后就有明显差别。比如,中国的祭祖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相对而言事天的地位没那么高了。

儒道两家,儒家讲究内圣外王,道家讲绝圣弃伪。老子对当时圣贤现象之讽,是以“道德”为本的。“道”,是可以与婆罗门教“梵”相提并论的,超越人天,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递进。所谓“先天、后天”,亦极类似婆罗门教“先梵天、后超灵”。

单从佛教与婆罗门教而论两者差别,佛教并不事天!佛教观亦同样超越人天。

虽然这么说,但平心而论,用印度文化去套用中国文化难免削足适履,反之亦然。

同样是不事天,但儒释差别巨大。
同样有超越人天,但佛道差别又何尝不大?

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iamfisher  2014.4.23 11:13:43    

(363-11)  显示次数:10771(10247+524)     查看iamfisher的所有文章 给iamfisher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1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周瑾:姚秦
鸠摩罗什

来自: 微信用户 周瑾
发往: 微信公号 法华(fahua-com)

本消息来自法华微信平台。微信公号已与法华论坛集成,已直接互通。

法华微信  2014.4.21 20:04:33    来自:wx.qq.com  

(363-5)  显示次数:9813(9194+619)     查看法华微信的所有文章 给法华微信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法华微信的主页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5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会通出家与孝道的矛盾,梁.僧祐《弘明集》中收集不少,...
足以一窥当时佛教先进面对士大夫阶级指责所做的回应梗概。

庶民方面,如您所言,哪会去在乎谁孝谁不孝,在乎的无非谁验谁不验而已。

法师上下  2014.4.22 4:55:18    来自:+++  

(363-6)  显示次数:10446(9728+718)     查看法师上下的所有文章 给法师上下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6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还有佛寺,为什么世俗政权会让他们兴建?
因为佛教须布教,得有场地,可是这就会有聚众之嫌,或许就会威胁统治的。比如张角的五斗米道就是借教力攒人。佛教如何让皇室认为不是威胁的势力呢?真的就是教义使帝王信服了吗?

舒扬  2014.4.23 8:25:30    

(363-8)  显示次数:10851(10227+624)     查看舒扬的所有文章 给舒扬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8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这些说来话长了,真有兴趣,可以参考中国佛教史一类的书籍。
照早年一些唯物派学者的看法,认为统治者本身也想藉着宗教来麻醉人民,尤其三世因果论可以让人民对纷乱的政经现实低头认命,总体评估是利大于弊的。不过我个人以为,朝廷皇室对宗教团体感到威胁,应该是六朝以后的政治觉悟,六朝以前应该还处在当局者迷的情态。加上儒家道统在后汉晚期趋于崩颓,道家思想乘势兴起,却嫌形上而单薄,所以士林对新颖的佛教义理便易于热衷,而士林的支持自然足以左右朝廷的政策。

不过物极必反,北魏、北周的灭佛便为显例,足见真正危及佛教传播的,未必是异地文化,反而是佛教自身的无节制扩张。

法师上下  2014.4.24 4:04:23    来自:+++  

(363-12)  显示次数:11158(10325+833)     查看法师上下的所有文章 给法师上下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2 主题索引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回复这篇文章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好的,我去看看弘明集
好的,我去看看弘明集。我很想读经,但是真的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连八大宗的具体内容都晕着那

舒扬  2014.4.23 9:13:04    

(363-10)  显示次数:10238(9778+460)     查看舒扬的所有文章 给舒扬发送电子邮件 修改或删除这篇文章 回复这篇文章 转向顶部第 10 主题索引


转向网页顶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法华公众号(fahua-com)


火凤凰心境一如??白云

◇    程序占用服务器时间 USR + SYS 总计 0.01 秒    ◇   



转向网页顶端

妙法莲华 法华论坛 www.fahua.com  WiseForum1.0  Since1999.6